
《桃花源记》教案范例
《桃花源记》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这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桃花源?渔人──为所闻所言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目标。
(四)展开文本
1.陶渊明进入桃花源后发现自然风光,体会到田园生活的美好。
2.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回到村中,品尝当地美食,感受到村民的快乐生活。
3.桃花源中的人们通过对话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探讨社会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描述,增强学生对桃花源生活的形象描绘,深化主题情感。
(五)总结提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理想社会、和谐生活、和平生活的启示,这正是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努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从文章整体结构和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体会,提升文化素养。
(六)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并写一篇自己的感受性的作文,表达对作者思想的认同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