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1]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词作中少有的透满孤寂的感伤之作。且看词中出现的意象与营构的氛围:月,不再是丙辰中秋的满月,那时,虽有亲人不在的遗憾,但依旧还有把酒相问的豪兴——而这里,只是残月,是人生的残缺,亦是人世的残缺;桐,不再是枝繁叶茂撑的起整个天地、荫庇万物的大树,而是一片萧瑟,叶子已经不再,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在残月的清辉下无语独立;还有那独来独往的幽人,面对此情此景,情何以堪——于是,便把自己变做缥缈无依的孤鸿,在茫茫夜色中孤独飞翔,不再有“月出惊山鸟”的活泼,只有那面对寒枝的无奈和由此产生的无家可归的感伤。
这恰恰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现实与心境的真实写照。在现实中,“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作为文坛盟主的苏轼,名震天下,此刻却在荒山僻壤之中,独自面对繁华过后的孤寂,体味世事无常的苍凉,是残月,是疏桐,是孤鸿。苏轼本是旷达,随缘随份的,想来他不会斤斤计较于这个人的得失,片刻失落之后,也许他感受更深的是整个时代的悲凉。
[3]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tog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tog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 HOWEVER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