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首以自然景象作为背景的诗作,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了辽阔的原野与明月相映成趣的画面,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则抒发了诗人对马匹的渴望和对功名利禄的向往。
主要特点:
-
写景与抒情并重: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的是辽阔原野与明月相映成趣的景色,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暗示了诗人内心对马匹的渴望。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则将这种写景的情感转化为抒情的表达,希望通过金马(象征重用)和骏马(象征才力)在秋日战场上驰骋,以求功名至宝。
-
对比手法:诗中“燕山月似钩”与后两句“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对比,暗示了诗人对“重用良马”的渴望和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作的情感色彩,也为其艺术表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语言凝练:整首诗语言简练,通过“沙如雪”、“月似钩”等自然景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体现了李贺诗歌中常用的小说化的写作手法。
-
象征意象:诗中的“燕山”、“金络脑”、“大漠”、“清秋”等意象象征着原野、马匹、季节和功名地位,这些象征性的元素帮助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渴望与理想追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李贺(790年—817年),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自号“长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以其豪放洒脱的个性和独特的诗歌风格闻名,尤其是诗中多用神话传说来托付情感,形成了一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内心情感的特点。
个人评价:
《马诗》是李贺的一首精选作品,属于其随笔集中的中间篇。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原野和马匹的深情渴望,以及他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诗作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成就。
总体而言,《马诗》以写景为主导,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赋予了诗作深刻的象征意义,展现了李贺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与个人情感的深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