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比较分析
一、诗题对应
这两首作品都是用来表达离别之情的送别诗,但它们的具体内容和风格有所不同。
二、诗题背景
- 《渭城曲》:选自唐代初期盛唐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渭城曲》是唐太宗及其子嗣对西北边疆问题的一种回应。该作品描绘了夜晚从晨川(今陕西西安)出发,送别友人到渭河(今陕西关中)远行的情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之一,选自杜牧的《却回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作品描述了杜牧与少年友人杜少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之间送别的情景。
三、诗题分析
- 《渭城曲》的特点
- 构意:首句“晨川送客,渭河远渡”描绘了夜晚从晨川出发,向西行进至渭河远处的壮丽景象。后两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则通过杨柳的枯萎来烘托离别之情。
-
情感表达:全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离别的深情。特别是“黯然销魂”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深刻传达了离别时的悲伤与感慨。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特点
- 构意:首句“朝看评测桥,暮听空城山”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和五秦之地之间来回奔波的情景。后两句“客舍坐无酒,友人语不寒”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朋友之间的距离感。
- 情感表达:整首诗以劝酒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安慰。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似简单的三句道出了深沉的离别之情。
四、艺术风格比较
- 构意差异
- 《渭城曲》通过描绘辽阔的自然景象(如晨川和渭河)、人物(如送客者)以及离别的场景,展现了强烈的情感色彩。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更多地依赖具体的景物描写和语言抒情,以“劝君”等方式表达情感。
-
情感表达
- 《渭城曲》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如“杨柳折尽花飞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与感慨。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以较为平易的表达方式,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传达了深厚的情感。
-
风格差异
- 《渭城曲》整体上更具壮阔感和浪漫主义色彩,描绘的是辽远而壮阔的画面。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更为现实主义,通过具体的场景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友情的距离感。
五、总结
两首作品都以离别为主题,但在构意和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 《渭城曲》:通过自然景象和壮阔的叙事,展现了强烈的情感。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具体的场景和语言抒情,表达了深沉的离别之情。
这种差异反映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离别的理解与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一、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中波,备尝独行穷荒。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殷勤祝愿。对于进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二、师:有道理,说的真好。我这里也为你们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究竟那首诗写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实平分秋色,难分仲伯高下。 我宣布,比赛结果:一比一平!
哦,有的同学在噘嘴呢。其实,你们都是获胜方呀。因为通过同学们谈感想,说风格,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对这两首送别诗的理解、感悟已由肤浅变得深刻了。我们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不对?对这两首诗还有疑问吗?
四、赏读古诗
1. 质疑并解疑
2..师:同为送别诗,给人留下的感受却不一样,一首缠绵伤感,一首积极向上。读的语气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
4.指导朗读、背诵
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时的感受呢?(指导朗读、试着背诵)选择一首,给大家读一读?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脚,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练一练。谁愿意读?真不错。
5.教师小结
五 结束语: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送别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读本中还有一些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与今天学的送别诗对照着的体会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更尽一杯酒 海内存知己
无故人 天涯若比邻
伤感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