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赠汪伦古诗鉴赏》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对汪伦的深情之语,展现了他无心所向、物色分明的情怀。诗中既有离别的哀愁,也有近人的喜悦,通过生动细腻的画面传达出情感的真挚与含蓄。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碎叶城,10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61年病逝,留有《李太白集》传世。他的诗风浪漫、激昂,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人的诗画。
汪伦 汪伦,唐代诗人李白之友,字伯远,号野云。他自幼聪慧过人,一生游历异域,行吟于山水之间。汪伦与李白同为自由派诗人,兼收七才之艺,以清静、高洁、超然著称。
赠汪伦古诗鉴赏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人的送别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深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李太白集》中传世千余篇诗作,被誉为“诗仙”。他出生于西域碎叶城,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寿命至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