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数加减法,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这一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
二、教学目标
- 在自主选择信息并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 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 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计算原理,掌握进位和借位的注意事项。
- 难点:不同位数的小数相加或减时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小数点对齐、进位与借位的理解。
四、教学预设
- 情境引入(课件)
-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书中的几个同学想买什么?看看图中物品。
-
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内容。
-
购物问题解决(教师板演)
- 选择自己喜欢的帽子和手套,计算需要多少钱?
-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展示计算过程,并请学生评价不同的算法,强调竖式计算的优势。
-
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课件)
- 教师板书:12.55 5.65
↓
计算过程:
个位:5 5 = 10,记下0,进1;
十位:5 6 = 11,再加进位的1等于12,记下2,进1;
百位:1 0 = 1,再加进位的1等于2。
结果:18.20元 -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齐小数点”是关键,突出进位原则。
-
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课件)
- 教师板书:45.8 10.35
↓
计算过程:
十分位:8 5 = 13,记下3,进1;
元位:5 0 = 5,再加进位的1等于6。
百分位:没有数,直接写0。
结果:56.15元 -
强调“从右往左逐位相加”是正确的方法,并突出借位原则。
-
数学医院(课件)
- 学生独立解决购物问题,教师展示不同学生的计算结果,及时纠正错误并讲解正确的算法。
-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发现不同的算法,明确正确的竖式书写方式。
-
游戏(课件)
- 教师板书:24.83-51.6=
↓
计算过程:
元位:3减去6不够减,向十分位借1元,即30-6=24;
十分位:8变成7,7减去1=6;
百位:2减去5不够减,向十分位借1元,即20-5=15;
千位:0减去1不够减,直接写0。
结果:26.77元 - 通过游戏让学生巩固进位的计算方法,并发现退位带来的复杂性。
五、教学实施
- 活动一:情境引入(教师提问)
- 学生交流购买物品的经历,教师板书购物问题:毛线帽子12.55元,皮手套5.65元。
-
问:你选择的是什么?计算需要多少钱?
-
活动二:自主解决(学生分组讨论)
-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帽子和手套,计算总价。教师巡视指导。
-
活动三:交流汇报(学生展示计算过程)
-
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展示计算过程,并请其他学生提出疑问或验证是否正确。
-
活动四: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教师板演)
-
在课件中逐个展示不同位数的小数加减法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竖式书写格式和计算步骤。
-
活动五:数学医院(学生独立解决)
-
学生完成购物问题的计算,并请学生间相互纠正错误。
-
活动六:游戏巩固进位与借位
- 教师随机叫一些学生进行“数学医院”练习,同时进行简单的进位加减法游戏,如24.83+51.6、45.8-10.35等。
六、板书设计
``` 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例:12.55 5.65
= 12.55
5.65
=18.20 元
例:45.80 - 10.35
=45.80
-10.35
=35.45 元 ```
七、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计算准确性及对进位与借位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小数加减法,逐步掌握进位和借位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课堂互动和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整理后版本)---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尝试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理解小数加减法中的“对齐”概念。
教学准备
- 复习卡片(如图所示的小数加减题);
- 购物单(课本上文具货架主题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分钟)
1.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整数加减法,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数学乐园的商店逛一逛。看看这里有几种文具,你能不能算算它们的价格?(课件展示文具货架图片)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 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 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二、探索算理与方法(10分钟)
(1)联系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1. 学生根据问题提出以下两种计算思路:
a. 转笔刀0.8元,铅笔0.6元,加起来是1.4元。
b. 铅笔0.6元,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0.2元(0.8元-0.6元)。
2.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 元角部分分别对齐;
- 角和角相加减,处理进位或退位。
(2)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 引出“小数加减法”这一概念;
2. 说明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不同之处:相同数位必须对齐,即使小数点上也必须对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5分钟)
- 解决购物单问题
- 教师展示购物单,让学生计算购买两种学习用品的总价,并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 再次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课堂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 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哪些重要问题?
教学反思
- 这节课的复习设计紧扣主题,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逐步推进。但有些环节需要更深入地练习和引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在应用环节,题目较为简单,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际应用题,让学习有更多机会实践小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小数加减法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整数和小数的加减运算。
-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经历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数学价值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并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准确进行整数和小数四则运算,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三、课时安排
第1课时:引入新课
- 导入:
- 提出问题:“为什么营业员会很高效地计算出应付金额?”
-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
认识计算器:
- 出示计算器,介绍最常用功能(加、减、乘、除键)。
-
按照顺序讲解:加号( )、减号(-)、乘号(×)、除号(÷),以及括号(()、)的功能。
-
教学例4:
- 用计算器计算买铅笔的总费用,展示正确的按键方法和结果。
- 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运算符号的情况下,从左到右依次按键即可。
第2课时:练习与探究
- 基础练习:
- 完成“试一试”中的计算问题,如1元5角-8角=多少钱。
-
引导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运算顺序。
-
练习九第6题(小明开学缴费):
- 简单复述:通过上一题的结果,依次计算剩余金额。
-
鼓励学生尝试完成,并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 出示题目:1122 ÷ 34 = ,111222 ÷ 334 = …
- 按照顺序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总结出:
- 含有相同数字的两个数相除,结果为0.0(如果有相同的数字数量)。
- 当数字较多时,结果趋近于1。如:11112222 ÷ 3334 = 1002。
第3课时:综合练习
- 计算练习:
- 完成“练一练”中的计算问题。
-
强调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运算符号的正确性。
-
练习九第7题:
- 简要复述题目内容,如小明在超市购买东西后的余额,让学生计算并填写结果。
-
鼓励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确认数字和单位后进行计算。
-
总结与反思:
- 让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规则,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板书设计
``` 课时1: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a b = b a
课时2: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a b) c = a (b c) ```
以上为课程设计的详细说明。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补充,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