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短文章回答问题附答案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
②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
③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
④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
(选自《2012年中国杂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 ④段概括:要“读点鲁迅”的原因是充分的,原因是鲁迅的文章好;而不能读“太多”的原因是因为青少年的人格与胸怀无法承担鲁迅那种深刻的悲观、虚无和绝望。
小题2: 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论证方法“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作者通过引用许子东教授和鲁迅自己的话,说明了鲁迅的思想方法对他的影响,从而证明了“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他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病”的观点。
小题3: ③段“最起码”突出了作者对“少不读鲁迅”的认同,如删去部分后无法强调这一点;而“部分”说明了作者对“少不读鲁迅”的看法还有些保留,如删去后就与那些观点一致。
小题4: ④段示例:作者说“‘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这一说法略显偏颇。实际来看,鲁迅的文章并不过于黑暗和虚无,他通过《狂人脑补记》、《狂人日记》等作品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仅没有让人感到绝望,反而在青少年心中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