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综合了小组合作探究、个人学习与课外活动等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以书面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通过《孙权劝学》的学习,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句式。
-
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增强文言文学习的信心。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
-
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意识。
-
情感与态度
- 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增强对文言文的热爱。
-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句式。
- 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
1. 初读──读准音 - 在课堂上展示部分关键词(如“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让学生先尝试理解并背诵大意。
2. 二读──理解大意 - 组织小组成员共同阅读,完成课后练习题,并总结自己的收获。
3. 三读──读准句读 -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例句的正确读法和技巧。
4. 细读──合作探究 - 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表达意义。
5. 夯实基础——熟读──背诵古诗
四、小组活动与展示
- 小组内部展示:每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 全班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和体会。
五、评价设计
- 参与热情与表现
-
通过“妙语连珠”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发言意愿和学习效果。
-
知识掌握
-
针对小组展示内容和总结情况进行评价反馈。
-
团队合作
-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团队合作氛围。
-
课外活动
- 通过课后兴趣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
```plaintext
孙权劝学
大意:学习是打开人生之门的关键。
方法一:预习法
1. 初读:理解文言术语
2. 二读:分析大意
3. 三读:重点诵读
方法二: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句式及其意义,总结共同发现。
知识要点: - 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句式。 - 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
七、个人化教学设计
- 资源准备
- 提供基础性的阅读材料(如《苏轼诗经》)。
-
制作小组展示活动卡片,方便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
活动形式
- 开展“小组讨论”和“小组汇报”活动。
-
通过“背诵古诗”的方式激发兴趣。
-
个性化教学
- 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预习方法(如阅读、思考)。
- 根据学生差异,调整小组合作内容。
八、总结
- 知识回顾: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句式。
- 能力提升:理解文言文字的含义和读法。
- 情感激发:启发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孙权劝学》,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孙权劝学
教学内容:
《孙权劝学》是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孙权以教育吕蒙的方法让其学会了才能,并帮助鲁肃结交朋友的故事。这篇文章通过对话展现了人物性格和学习动机,具有文采和趣味性。
教学目标:
- 掌握本文有关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及人物特点。
- 学习如何运用对话进行人物性格的刻画。
- 理解文章中人物从不学到学的变化,体会“学有所成”的主题。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开门题字:“师者,传道授业者也。”引出内容,并提出问题:孙权如何用教育方式让吕蒙学会才能?鲁肃又从中得到了什么? -
简介作者生平
- 司马光(1019—1086),著名的大脑科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
本文引用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介绍了其人物与作品。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及人物性格。 -
准确翻译,识记重点词语
突出人物对话中的关键词,如“学”、“能”等,并帮助学生正确翻译文言词汇。 -
揣摩品味,人物形象
- 通过吕蒙、鲁肃的互动,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动机。
-
对照《伤仲永》一诗,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精神状态。
-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将古代对话改写为现代语言,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回顾文章内容,背诵相关诗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总结:
孙权用教育方式让吕蒙学会了才能,并帮助鲁肃结交朋友。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知识,还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教育智慧。
板书设计:
```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吕 士 驼 而 学 (能 辨 心 )
孙 乃 为 负 毒 补 驾,以 效 人,然 将 知 此。
又 寂 志 其 人,无 庹 赢 事,故 被 之 吉。
劝 学(善) ↓ 士 后 已,能 辨 驾。
若 若 为 负 毒,则 将 (不 知 识),然 (无 庹 得 意)。
故 孙 而 寂 志,以 效 人。
孙 光 → 吕 士 ← 鲁 肃
(深) ↘ (明) ↓(顺) ↙
```
作业设计: 结合所学,写一篇类似的文章或故事,主题围绕人物从不学到学的变化。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孙权劝学》的故事,还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